百胜地铁站

百胜地铁站是当时由新加坡道路交通局(LTA)和新加坡建筑师协会(SIA)联合发起新加坡滨海地铁线设计竞赛时所赢得的委托项目。该匿名竞赛向全球建筑师开放并且没有设置对地铁站设计相关经验的任何要求,因此它也被业界认为是新加坡有史以来举办的最成功的一次竞赛。之后的设计深化到最后的施工阶段,LTA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对设计的重视,坚持了竞赛的初衷。

百胜地铁站是一座位于新加坡核心历史文化区域的地下交通设施。

设计用一个手法同时解决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即如何在地下很深的地铁站建立起与户外的视觉联系从而提升乘客的体验品质但同时又能避免破坏周遭公园和历史文化区域的风貌。

这个设计手法就是将地铁站的顶盖设计成既能引入自然光又能融入到周围景观的一片覆盖一层薄水的玻璃天窗。从周围地上的公园看去,地铁站顶只是一潭浅浅的倒影池,而从地下的展台向上望它则变

成了一个全景玻璃天窗。

设计通过这样的手法为既为地铁乘客制造了更好的环境也为来到历史文化区的游客带来了新看点。地铁站顶部的玻璃水池倒映出周遭的历史建筑,让他们显得更独特而具有象征力。为了更好的达到这样的效果,玻璃水池的布局更是被安排成与旁边的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在同一轴线上,很好的和博物馆还有一旁的教堂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学图书馆共同形成了遥相呼应的和谐景观和空间尺度。同时,作为下方地铁站的天窗,水池将光线和室外景色直接的引入到了地下最深处,把本来压抑而错综复杂的地铁站空间感受变成了一种有趣而清晰的上下体验。这种清晰的视觉联接也能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为乘客指名出口方向避免恐慌情绪的产生。

水池底部的玻璃上贴有被设计成文字符号的遮阳条,这些文字介绍着周遭街区的文化信息。当阳光照入水池下方如同峡谷般的站内空间时,这些信息也会被投射到峡谷两边的墙壁上并随着光线和水纹的变化而产生出有趣的视觉效果。

在地面层,所有来自下方地铁站的通风口都通过景观设计隐藏了起来,确保了街区风貌不被破坏。在风口和行人道路之间也预留了足够的缓冲绿化带使行人不被排气打扰。

地铁站的设计也遵守了新加坡严格的建筑隔热要求。除了顶部水池使用的多层彩釉玻璃可以起到隔热作用以外,在玻璃上流动的水体也能通过蒸发作用而有效的排走从地铁站下面上升起来的热量。

天窗的运用使得地铁站内在白天无需任何人工照明。

设计通过独特的手法成功提升了整个区域内历史建筑的风貌和公共空间品质,为乘客,居民,游人同时创造了新的价值,和地铁站所处的核心位置相得益彰。

2011

  •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 - Winner

    Awarded by The Chicago Athenaeum and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Art Design and Urban Studies

2010

  • Design for Asia Award 2010 - Bronze Award

    Awarded by Hong Kong Design Centre

  • National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 Winner

    Awarded by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 RIBA International Awards - Winner

    Awarded by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 10th SIA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s 2010 - Design Award

    Industrial, Transport &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ategory, awarded by th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 Land Transport Excellence Awards - Winner

    Best Design Infrastructure, Project Partner Category, awarded by Land Transport Authority, Singapore

2009

  •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 World Transport Building of the Year

    Transport category, awarded by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